1946年寒夜惊魂,3000日军战俘在零下三十度严寒中跪通化城头,硬骨柔情见证历史

通化 更新于:2025-09-10 08:11
  • 风的心706
    1946年,3000日军战俘顶着零下三十度严寒跪在通化城头,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会有这么“硬”的一位将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刺刀挨个将他们处理掉……

    那时候的通化,刚从日军侵占中收复半年,街面上的积雪冻得比石头还硬,百姓家的烟囱刚冒出点炊烟,就被北风刮得没了影。谁也没料到,1946年2月3日(大年初二)的凌晨,一场阴谋突然爆发——这些看似老实的日军战俘,早被国民党特务暗中挑唆,藏着从战俘营偷摸攒下的菜刀、铁棍,甚至撬了看守的武器库,冲出营区就开始烧杀抢掠。

    我翻《通化文史资料选编》时看到,当时有个叫赵桂兰的妇人,天没亮就起来给生病的婆婆煎药,叛军一脚踹开房门,把药罐摔在地上,滚烫的药汤溅了她一腿,她抱着婆婆躲在炕角,眼睁睁看着家里的柜子被劈成柴火。

    守城主将是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的将领,这位将军打小在东北长大,亲眼见过日军怎么欺负老百姓,抗战时跟着队伍在山林里打了八年游击,身上留着三处枪伤。那天他刚在指挥部写完给根据地的汇报,就听见城外传来密集的枪响,抄起挂在墙上的枪就往城头跑。

    刚爬上城头,就看见西南角的民房已经烧起了大火,有个小战士抱着炸药包想冲过去炸掉叛军搭的攻城梯,没跑两步就被叛军的冷枪打中,一头栽进雪地里,手里的炸药包滚出去老远。

    这些战俘根本不是真心投降。抗战胜利后,我军念及他们中有些是被迫参军的普通士兵,没把他们当敌人对待,每天给他们发两顿杂粮粥,冬天还发了棉衣。

    可他们暗地里却没闲着,国民党特务夜里隔着铁丝网给他们递纸条,说“只要能把通化抢下来,就送你们回日本,还能给你们发钱”。之前就有战士发现战俘在营区里偷偷练刺杀,将军特意去训过话,告诉他们“好好改造,以后能回家和家人团聚”,可这些人表面点头哈腰,转头就把话当耳旁风。

    城头上的将军看着底下混乱的场景,牙齿咬得咯咯响。一开始他还想留条活路,让通讯员对着下面喊“放下武器,我们不杀投降的人”,可叛军非但不听,反而举着刀朝城头喊话:“赶紧投降,不然把你们全砍了!”

    有个叛军甚至抓了个七八岁的孩子,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,逼守军开门。将军看见孩子吓得直哭,脸都白了,再也忍不住,拔出腰间的刺刀吼道:“兄弟们,跟我上!绝不能让这些畜生伤害老百姓!”

    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里,战士们跟着将军冲下城头。棉鞋踩在雪地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响,刺刀捅进叛军身体时,血溅在雪地上瞬间就结成了冰碴。

    那些刚才还嚣张的叛军,见势头不对,有的想往城外跑,有的干脆跪在雪地里求饶。可想起他们烧房子、砍百姓的样子,战士们怎么可能手软?将军站在城头,看着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叛军,声音冷得像冰:“你们在我们的土地上杀人放火,现在知道怕了?晚了!”

    后来有人说将军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,可当时的情况根本容不得犹豫。通化城里的守军加上地方武装总共才一千多人,要是让叛军攻开城门,城外还有国民党的正规军等着接应,到时候整个通化就会再次落入敌人手里,城里几万百姓都得遭殃。

    当时住在城头附近的王大爷,后来回忆说:“那天多亏了将军果断,不然我们这些老百姓早就成了叛军的刀下鬼了。”

    将军的“硬”,从来不是蛮干,是对百姓的责任,是对牺牲战友的交代。他知道,对敌人的仁慈,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。要是当时心慈手软,那些刚摆脱日军压迫的百姓,又得回到暗无天日的日子里。

   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,我们不是要歌颂暴力,而是要明白:有些底线绝不能退让,有些罪恶绝不能姑息。将军当年的“硬气”,护住了通化百姓的安宁,也守住了抗战胜利的果实。这种在危难时刻敢于担当、绝不妥协的精神,不管到什么时候,都值得我们牢牢记住。

   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