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ngs芳
东北抗联中最让人心碎的一家:57口参战,54人牺牲
在东北抗联那段冰与火的岁月里,“王德泰家族”的名字像一块烧红的烙铁,深深印在黑土地的记忆里。1932年,日军的马蹄踏碎吉林通化的宁静,当地猎户王德泰看着乡亲们被屠戮、家园被烧毁,攥着猎枪对全家说:“这日子没法忍了,要打鬼子,咱全家一起上!”这话一出口,家里从78岁的老母亲到11岁的小儿子,57口人没一个往后退,可谁也没料到,这场抗战斗争,最后会让这个大家庭只剩下3个幸存者。
王德泰原本是山里有名的猎手,枪法准得能打穿奔跑的野兔眼睛。日军进村后,他把家里的十几支猎枪、几十把砍刀都拿了出来,还带着儿子们在山林里挖陷阱、设埋伏,专打落单的日军小队。有一次,他带着两个儿子和侄子,在雪地里蹲了三天三夜,硬是把一支12人的日军巡逻队全部歼灭,缴获的步枪成了抗联小队的“宝贝疙瘩”。那时候,乡亲们都知道“王家父子是鬼子的克星”,不少人跟着他们一起加入了抗联。
最先倒下的是王德泰的老母亲。1933年冬天,日军为了逼出抗联的藏身地,把村里的老人小孩都抓了起来,老太太也在其中。日军军官用刀架在她脖子上,问她王德泰在哪,老太太吐了日军一脸唾沫,骂道:“我儿子在收拾你们这些豺狼!”日军气急败坏,当场就把老太太刺死在雪地里。消息传到王德泰耳朵里,他攥着拳头砸在树上,指节渗出血,却只说了一句:“娘没白养我,这仇咱早晚要报。”
没过多久,王德泰的妻子也走了。她负责给抗联战士们缝补衣服、送情报,有一次带着药品往山里赶,半路上遇到日军搜查。为了不让药品落入日军手里,她抱着药箱就往山崖下跳,等战士们找到她时,药箱还紧紧抱在怀里,人已经没了气息。那时候他们的小女儿才8岁,抱着母亲的尸体哭到失声,王德泰把孩子交给老乡照顾,转身又拿起了枪——他知道,只有把鬼子赶出去,孩子才能有安稳日子过。
最让人揪心的是1936年的那场战斗。日军调集了上千人围剿抗联根据地,王德泰带着全家和战士们在山里打游击。他的两个儿子,一个19岁,一个17岁,都成了抗联的机枪手。战斗打了三天三夜,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,19岁的大儿子为了掩护战友,被日军的刺刀捅穿了肚子,临死前还死死抱着一个日军的腿,让战友们能趁机撤退。17岁的小儿子在炸日军碉堡时,抱着炸药包冲进敌阵,和碉堡里的日军同归于尽。
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,王德泰家里57口人,只剩下他、小女儿和一个年幼的侄子。王德泰的眼睛在战斗中被弹片划伤,一只眼几乎看不见了,身上到处都是伤疤。他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老家,看着空荡荡的房子,半天没说话——以前家里热热闹闹的,吃饭要摆好几张桌子,现在只剩下三个人,连个说话的人都少了。
后来王德泰当了村里的村干部,带领乡亲们种地、盖房子,从没跟人提过自己家的事。直到1950年,有人来村里征集抗联的故事,乡亲们才把王德泰一家的事说了出来。小女儿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,她常常给学生们讲家里的故事,告诉他们“今天的好日子,是爷爷、叔叔们用命换来的,咱得好好读书,好好过日子,才对得起他们”。
如今王德泰的后人还生活在通化,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张大大的全家福,只不过照片上大多数人的名字,都刻在了东北抗联烈士陵园的石碑上。每年清明,他们都会带着鲜花去祭拜,告诉那些牺牲的亲人:“鬼子早就被赶跑了,家里一切都好,你们放心吧。”
王德泰一家的故事,是东北抗联千万个家庭的缩影。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,却用最朴素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是“家国”。57口人参战,54人牺牲,这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一个个用生命守护家园的中国人。这样的家族,这样的精神,永远值得我们记在心里,永远不会被遗忘。
